[PM聊書]21世紀資本論

為什麼有錢人總是越有錢?教育可以讓窮人翻身嗎?

PM Steven
Jul 11, 2021

最近因為疫情,公司進行分組輪流WFH,在家工作省去了通勤的時間,一天下來能夠運用的時間變多了,利用這些時間把去年用藝文券買的這本厚重書看完,當初會挑這本書好像是在比爾蓋茲的推薦清單上,剛好開始研究股票,想看一些總體經濟觀點的書,而這本著作是由法國思想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所寫,主要是探討「財富」的流動在歷史上的變化,還有財富不均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解釋這個世界上的錢都留到哪裡去了。

短評:這本書的內容其實一點都不簡單,讀起來有些晦澀,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思考理解,前半部我還以爲在看大學經濟學課本呢,因此勾起了不少大學經濟課上學到的知識,看完之後可以對於「財富」的定義還有流動性,以及如何去看待一個國家的財富結構有不同的見解,作者整理使用了很多資料去闡述財富累積的歷史脈絡,包括各國的稅務統計、遺產資料、國際貨幣組織的統計資料、甚至是過去時代的小說,讓人能夠更明白每段歷史上「財富」是如何在流動的,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是當局者必續立即著手面對的問題。

Photo by Elena Mozhvilo on Unsplash

以下節錄分享一些書中的概念,有興趣可以自己買來深讀

勞務所得 VS 資本所得

作者將收入分成兩類,勞務所得,也就是工資、薪資、獎金等泛指透過勞力時間換取的所得,而資本所得的範圍就廣了,在十九世紀以前,資本利得泛指「租金」,到了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盛行,金融商業蓬勃發展,讓資本利得有了更多形式:股票收益、債券收益、期貨、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等。

不只是資本分配不均,勞務也分配不均

一般我們普遍認為社會上的不均等主要是財富的分配不均,有錢人擁有大量的繼承財產,向土地、房產等,或是富二代繼承家族企業,事實上現在社會上資本的不均只佔一部分,勞務所得的不均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尤其美國,著名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以「金字塔頂端的1%為訴求對象,若我們將國民所得分佈排列,最有錢的前10趴大約佔國家整體財富的6成,而最窮的10%擁有不到5%財產,若我們放大看前1%收入者,可能就佔比到三成甚至是五成,收入是前10%平均3倍左右,而前0.01%,通常是那些財富雜誌前五百大的有錢人,他們的收入更是前10%的10倍到30倍之多,也就是超級經理人的出現讓勞務所得分配出現了極端變化。

到底該努力工作還是選擇等繼承?

作者在前半部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自十九世紀小說的情節,書中有人奉勸主角放棄努力攻讀法學院成為一有名的律師,而是娶個有錢人老婆,繼承其家族財產,理由在於在那個時代的巴黎,就算努力考上法學院,成為律師後,再努力當上檢察官,最後當上檢察官總長,最後的年薪還不及當代平均遺產總額的三十分之一,而其要當上檢察官組長除了要熬過律師新人低聲下氣祈求案件的難堪時段,還需要一些政治手段和利益關係才能順利當上檢察總長,而娶個有錢人老婆相較之下是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寡占教育資源

而時空轉換到現代,一般人真的能靠唸書努力工作翻身嗎?看看越來越貴的美國名校大學學費,還有每到入學季就會暴增的捐款數字,就知道要獲得頂尖的教育資源還是得具備一定的資本,而最好的教育只是高收入的入門磚而已。

R>G 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

這是個很容易理解的現象,G也可以視為勞務所得成長率(畢竟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生產的結果),現在已開發國家一般維持在1~3%,而R的話普遍大於3%,像是股市的平均報酬率大約在7%,國家發展到ㄧ定程度後,經濟成長會開始放緩,這時資本累積的速度會加快,貧富差距也會擴大,這是資本主義結構上的問題,無可避免。

Photo by Viktor Forgacs on Unsplash

看完這本書,從總體經濟了解社會上、國家甚至全球金錢的分佈,書中透過數據、故事去解釋錢的流向,讓我們知道有錢人會這麼有錢不是沒有原因,在資本主義盛行下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掌握資本的人可以因為資本利得獲取更多收益。

而像我這種沒有金湯匙含著出生的一般大眾要怎麼面對?除了為自己為下一代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在工作上努力,爭取更好的報酬,還有就是藉由投資去放大我們的資產,投資自己讓自己更有價值,獲取更好的勞動報酬,投資事業讓我們能夠獲得資本利得,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遊戲方法。

--

--